|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对笔墨当随时代的论述 时间:2010-5-20 15:00:14 点击次数:9047 |
我提出我自己的绘画研究心得,阐述自己的理论见解,那当然就显得大为重要。在绘画艺术创作方面,最重要的特点是重视写意的笔墨语言,我有坚实的书法功底,能自由运用和驾驭笔线。在笔墨的点擦皴染之间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对物象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不仅善于用笔,善于用墨,更善于用水。我的绘画山水以写为主,在笔力、笔意、笔势上下功夫。有时或者必要时兼用水的冲刷,造成特殊的墨色、水色效果。对传统的笔墨除看过明清的线之外,追索到宋元的短线及粗线条,或是范宽的大雨点小雨点皴法,郭熙、李唐的斧披皴法。夏圭、马远、刘松年、李唐号称南宋四家,他们都是古代的绘画大师。对传统的笔墨必须弄通、弄懂、弄深刻,宜古人所不能意估,这说明不为传统的笔墨陈规所束缚。在传统的笔墨及程式上创新,立意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创作。敢于创新,在有法与无法之间寻找自己个性的表现方法,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去表现自己的绘画程式;读自己的画,用自己的笔触表现自己的笔墨语言。不要步前人的后尘,有自己的章法,作品中既要有理性思考的严谨,又要有激情张扬的活力,画面不拘形似,在意写中又不失形的表现。从而达到形与意、情、趣融为一体,颇有艺术感染力。
作为画家,要十分重视笔墨变化,表达自己的笔墨语言,但是不能或者把笔墨神秘化。不能把笔墨抽象为脱离生活感受的一种符号,不像当前有些人那样,走上为笔墨而笔墨,创新而创新的道路。我们必须重视写生,深入生活,但也不能去写死生。重视研究,更重视观察,研究和体验客观自然,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和振憾力。笔墨及造型要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及功能,更重要的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感悟,融活大众,融活自然。对笔墨的理解,如何创造画面意境,如何传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等,都有着新启发及新帮助。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无疑是经验之谈,也是一条发展中国画的坦途。不仅要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而且应自觉地以“现代观念对待传统观念”,下及水墨功能在重新组合中的挖潜,上及民族文化精神与现代审美经验的结合。在绘画山水与山川风貌方面,自然景象和日常环境生活方面的内在联系,正如画友们一语中的评论见解,“传统笔墨,现代思维”。发挥笔墨的随机性,实现笔外笔、墨外墨、意外意,提升笔墨语言的表现高度。在长期的绘画艺术实践中,我不断的深入钻研中国画史、画论,对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语言及技巧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对传统的文化和传统中国画不断的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承继和发扬中国画传统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近几年的笔墨探索中,对积墨法与水法着力最多,积墨不仅仅是浓墨、还有淡墨。黄宾虹、李可染属于浓墨积这一手法的代表。而淡墨积在元人的作品中尤其多,如“以渴成润”法。我下大力气临摹过一些元人作品,特别钟情于倪云林与王蒙的“以渴成润”这种手法,秀润天成,浑然而不见笔墨痕的效果,即以干笔三五遍皴擦复加,从而达到温润的笔墨效果。这种手法来自于董巨,而在纸本上,元四家尤为擅长,黄公望、王蒙更为突出。明清时的董其昌、四王,尤其是王鉴深得淡墨积的三味,温润醇古,清秀淡雅。这种手法追求在相近的墨阶中有墨色的变化与衔接,在笔醮墨时,又有细微的墨色变化——笔尖墨色较重,依次而淡。故笔笔生发中,便能极尽笔墨变化之能事,这是明清山水笔墨气息的一大特征。当代山水画在这种笔墨功夫上欠缺很大,这是中国过渡阶段笔墨皴擦点染衔接与复加笔墨能力的问题。因此我在作山水画时,努力追求笔墨表现,始终认为山水画必须以墨为主,设色为辅,能够在中间调的衔接上尽量丰富,在设色上边是希望能够温润一些,往往以淡色罩染多遍,用水也是如此,以求达到这种效果。在笔墨实践中转而强化墨阶的对比,强调淡墨与浓墨的反差以及积墨的运用,在画面上发挥干笔与湿笔的两种极致,即在一幅作品中将笔墨变化尽可能丰富地表现出来。
在用笔上,强调笔意本身所传递的情致与感受,特别是在状物的丰富性与生动性上,尽量以松动的笔法来写丰富的物象之意。这种从容自由而不失严谨的笔墨生成是中国画最佳的造境状态,它本身便契合了山水的创作过程与观赏过程中体道与悟道的情境。这种笔墨造境包含着画家既自由又不逾规矩的轻松与潇洒,它伴随着某一画家创作历程和艺术家在视察表现中错觉经验的探索不断深入以及山水画审美审技之道理念的统一,它也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之后一条正统的发展轴线,即由谨严刻画写实作风走向写意抒情的写真。以至后来的二来父子、元四家、云从义、沈周、董其昌、四僧、四王等等无不恪守这一技道统一的笔墨观念。山水画造境中这种从容的笔墨状态是很不容易调整出来的,既要有自如的笔意,又要能尽物态之理,我在写生时往往就有这样的矛盾,很难做到统一。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不能空洞,不能游离于物象的刻画而抽象地“笔墨游戏”,不能在状物时没有情致,忌板、刻、结、脏……古人总结的许多笔墨理法,值得我们好好地再认识与研究。用墨以用笔为根基的,墨法要“厚、清、润、透”,厚是气厚,而非积得厚,堆得厚。淡墨尽量要积得厚。前几年外出写生,经常用墨膏以图方便,但近几年来却甄选了一些古墨,研墨作画是希望在品相上纯正一些,气息上醇古一点。在笔墨晕染上,比较注重用水法,渍水、渍墨等手法追求具体物象以外所产生的一些不确定的笔墨形象,用水墨烘染,层层加深,画到有状态时,也往往能如神来之笔。这些东西往往可能只是在某一作品的某一块局部中展现出来,弥足珍贵。总而言之,这几年的笔墨感受是:这些零零碎碎,时隐时显的笔墨状态,很感性、很生辣,有时也略显稚拙,但却往往是最生动、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这些笔墨经验以外的东西,才是我自己最有收获的东西,最有感觉的笔墨语言。
笔墨应该当随时代!
作者:惠维
2008年11月29日
|
|
|
|
|
|